計畫目標
本計畫旨在透過在地人力及資源,以「深化環境教育意涵」及「培育在地產業發展力」的運作模式,協助績優的環保社區或在地民間團體轉型為「環保小學堂」,提供優質的環境教育學習場所,藉由民眾觀摩學習及經驗交流,以建立民眾正確的環境保護知識、價值、態度及技能,進而產生行動力,讓環境及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小學堂活動照片
申請資格
符合下述全部條件者,方可提案申請
一、政府立(備)案之社區發展協會或當地社區居民組成並經政府立(備)案之民間團體。
二、曾參與環境部社區環境改造計畫、社區環境調查及改造計畫績效良好或曾獲得環保模範社區或國家環境教育獎獎項或本署其他獎項之單位。
三、具有當地環境特色,並有營運管理及解說人員,能自行營運管理,未來有意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之單位。
四、參與本計畫累計未超過(含)3年之單位。
五、尚未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之單位。
執行內容
(一)持續維護環境
1. 持續維護居住環境,並營造環保議題,包含環境調查、組織培力、環境維護與管理、節能減碳、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保護與復育等。
2. 優先運用現有設施或閒置空間、建築物等至少1處,其成為鄰里間之環境教育學習場所,並具體說明使其成為環境教育學習場域的相關規劃及運用方式。
3.綠美化工作應配合當地特色及自然環境,選種本土原生物種,且不使用化學藥劑,以人工除草方式進行環境維護。
(二)推廣環境教育
1. 依在地資源及特色,設計環境教育教案(共2案,每案至少1小時),其中1案須配合環境部施政重點作設計;另1案自由創作發揮。教案主要架構包含教學理念、目的、內容、時數、實施方式及場所等內容,以做為小學堂後續教學使用。
2. 環境部施政重點為如推廣「綠色飲食(含惜食)」「綠色旅遊」「綠色消費」「綠色辦公」「綠色居家」等面向之全民綠生活、氣候變遷、循環經濟、改善農業露天燃燒行為、推動低碳交通工具、無塑海洋、化妝品塑膠微粒管制、水資源保護、購物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含保麗龍及塑膠吸管」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如廁衛生紙丟馬桶、節能減碳、菸灰菸蒂不落地、人工除草不用化學藥劑等。
3. 至鄰近社區進行至少2場次環境教育理念宣導及經驗之交流分享(須有辦理方式),藉以擴展推動環境教育的實務能力。
4. 鼓勵社區居民加入本部「環境教育友你友我」臉書社團、「Eetouching」line@或本部臉書粉絲團,以瞭解本部環保施政內容。
5. 環境教育辦理方式,可包含演講、討論、體驗、實驗(習)、實作等,以增進學習者環境意識及知識。
6. 邀請環境教育專業解說人員,激發學習者關懷環境,進而產生行動力。
7. 每場次環境教育活動邀請之講師至少須有1人通過環境教育人員認證(請於計畫申請書中註明)。
8. 提供環境教育學習場所,以作為學習者觀察及研習,達到學習效果。
9. 環境教育實施對象應包括當地居民及一般民眾;應主動、定期安排課程,邀請民眾、學校、團體踴躍參加。
10.辦理環境教育活動應透過各種管道廣為宣導,每個執行單位辦理環境教育活動,人數至少須達3,000人(包含外界觀摩學習團體及社區民眾);離島地區人數目標則為1,000人。
11.針對前述環境教育活動,應設計並進行適當的成效評量(學習單等),作為後續活動調整之依據,成效評量件數至少須達到前述環境教育活動參與總人數五分之一。
12.環境教育的內容建議結合當地自然保育、文化、歷史、生態旅遊及產業等,並得以適當的收費,期能永續經營。惟如活動已向來觀摩單位收取費用之項目,不得於本計畫內重複編列相關經費。
13.本計畫旨在提供各界觀摩體驗與學習,為環境教育學習場所,所以不包含帶領居民至其他地方所需之經費。
(三)編製網頁
介紹當地發展歷史、現況、環保小學堂活動、課程等內容,可將參觀、報名、申請解說的方式一併納入,主動讓相關團體、民眾前往學習,網頁得帶有感性與知性之美,以吸引民眾瀏覽。
(四)編製執行成果
計畫完成後,編製靜態與動態成果報告,靜態成果報告含環境維護及推廣環境教育學習成果,每場活動請註明日期、主題、學習對象及人數、記錄學習的過程及成果等,並以文字、圖片或相片;動態成果報告則以影像編製3至10分鐘之影片,例如:具體展現本計畫之執行績效及亮點。